一
学习第一模块后,我看到了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实际作用。这个案例启发我们,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导,加强学校管理,以信息化为抓手,以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,使信息化切实转变为学校发展的现实动力。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学好信息化技术,信息技术是教育的载体,而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教师的主导地位。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,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。
二
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各要素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:
1.课程目标——成为“知识与技能”教学目标的一部分: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;
2.教学过程——(1)作为多媒体教学内容,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感知;(2)作为资源来源,学生可以浏览相应资源网站;(3)作为交流平台,BBS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;(4)作为学习工具,学生用电子文稿制作作品;
3.教学内容——指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内容和辅助资源,可以包括教科书、电子光盘、挂图、模型、配套手册等。教师可以重新组织设计单元学习内容,高效利用学习时间。
4、教学评价——电子档案袋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成果,利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量化实施。
三
通过模块3的学习,让我感觉到设计主题单元的好处.主题单元设计围绕主题及其专题,以真实的任务模块展开,涵盖了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,这些多样的学习活动,可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,同时它是又一种整合型课程,是对单学科课程的补充.在主题单元学习中,信息技术具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,既能够作为知识展示的工具,又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和技术支持,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,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交流。
四
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,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教学情境的设定。正如德国的那位学者所说,情景之于知识,犹如汤之于盐。盐需溶入汤中,才能被吸收;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,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。教学情境的确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要素,只有我们创设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,才能为学生创造出更好更丰富的学习环境。非常赞同刘惠琴老师的话,“我们作为老师来讲,找到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认知空间以及找到教学内容、教学目标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,通过有趣而且深入的问题链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,再将这个核心通过相关活动来组织。”如果学生对这门学科没有兴趣,加之,没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导他去探索,无论你才去怎样的方式,他始终都会背离课堂的。
五
如教师不能过于高估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的作用,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活动中还要加强监控、监督、辅导。所以,对于网络教室这种新的教学平台,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,教学方式正确的选用,适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采用,而完全由教师讲授式的内容,则不宜选用。
六
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很多半结构化的内容,这些内容通常难以用结构化的试卷去测量评价。一些新的评价工具如电子档案袋、量规、概念图、学习契约、范例展示等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,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。这些评价工具的综合应用,能够实现师评、互评、自评的结合,有利于在真实的作业情境中对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、反思能力、合作能力、信息搜集能力、处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进行评价。
七
以前的教学实践中,也有过简单的行动研究尝试,但是并没有详细的规划和细心的探究,多数行动研究没有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反思修正,今后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行动研究的观察和反思,行动研究前应该做详细的规划,研究过程要有记录,过后要有反思,通过不断的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,最终解决教学问题,提高行动研究能力。